乌蒙山需要这样的带头人
—— 记第三届“乌蒙工匠”昭通市森林和草原管理站站长白祖云
□ 杨 兴
我,一个爱山,爱森林,爱草原的人,酷爱亲近大自然,对森林,草原有浓厚的兴趣,不是非常紧要的事,每个星期六我都会与同伴出现在昭阳区周围的大山上:锦屏山,九龙山,老尖山,头行梁子……夏季,沿着山脊徒步,松林挡住了炎炎烈日,踩着厚厚的松针,吹着凉爽的山风是我们每天徒步二十七八公里最惬意的时候……
十几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昭通的山在慢慢变绿,这些都离不开务林人。
也许是缘分,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的白祖云,而且是一名正高级工程师,入选了昭通第三届“乌蒙工匠”,是他让我了解了林业,了解了务林人的艰辛,知道林业不是简单的种树,了解了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的职能,一席交流,他为我们打开了森林和草原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让我敬佩的白站长凸显在我们眼前……
白祖云,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站长,共产党员,正高级工程师。
刚认识他时,我只知道他是搞林业的,后来知道他从事森林和草原管理技术等工作。森林和草原管理对于我就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是他告诉我说:森林和草原管理站,就是负责森林和草原资源监测等工作,通过森林和草原资源监测,及时反映林业建设的成果,为政府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为森林和草原资源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编制林业和草原各项规划、林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施工作业设计、涉林项目征占用林地等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数据支撑。
交流中了解到白站长在林业多个部门担任过负责人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是行家里手。因此,他不仅仅是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在森林培育、农村能源推广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尤其近几年来,他的竹子研究项目列入了昭通市“鲲鹏计划”,他入选了昭通第三批“鲲鹏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他还是“万名人才兴万村”的竹子产业挂联专家。
怀抱家乡情愫,踏上林业之路
白祖云从小与森林有着很深的感情,是森林哺育了他,林中的野果、林下的竹笋、天麻、菌子……都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从小就和父母一起上山种树、砍柴,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森林,竹笋、天麻、藤条、广蔑是他们的主要副业收入。
他的家乡水富二溪有一个最有经济意识的习俗——大年三十、初一种树,每年大年三十和初一,白祖云都会同父母一起上山找苗种树,长期坚持种树,使白祖云的家乡绿树环抱,像铜锣坝一样美……
当时交通、通讯不便,也为他的求学增添了不少的艰辛,一个不到11岁的孩子,每周要背着二三十斤的生活物品,走30多里的山路到学校读初中,这种艰辛让许多同学没有坚持读下去。4年的初中生活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上学路上,也让他看见乡亲们全靠人力运输带来的艰辛与不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林业和交通、通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成为了他渴求知识的动力。高中毕业时,他填写了5个志愿:交通学校、邮电学校、林业学校、卫生学校,每个学校都与改变家乡落后状况密切相关,但可以看出他还是更偏爱林业。
姑爹是铜锣坝的护林员,他家离铜锣坝不算太远,在白祖云读小学、初中时,放假期间,姑爹经常带着表弟和他一起巡山护林。春天笋子冒出尖尖的头,野花在林间高高低低,密密层层开放;夏天各色野果数不胜数;秋天金黄、浅黄、赭色、绛红、深紫的树林美不胜收,脚下“吱吱”响的落叶,周围森林的芬芳,山野的凉风让人心旷神怡;冬天,雪花挂在树林间,北风滑过树梢,雪花轻轻飘落……这些,他现在还记忆犹新。
在铜锣坝,两名护林员都是老党员,同时还来了一位昭通地区的老干部蹲点。三名老党员每天晚上学习大约1个小时的《毛泽东选集》成为必修课,他和表弟也一起围在火塘边,静静听长辈们念毛主席的文章。学习完之后,听着长辈们谈巡山路线、谈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别的树、谈着哪些地方随时有熊出没、谈昭通年青人恋爱时的浪漫、谈昭通的繁华……这些都引起他的好奇心。后来,他和表弟都成为了务林人。
在铜锣坝,白祖云还可以在林区获得打工的机会,每天在林区里干活会有一元五的收益,哦,树林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率!这是少年白祖云第一次有了林业可以创造价值的概念。
在这里,少年白祖云爱上了铜锣坝,也爱上了树林。
家风、家乡习俗、家国情怀,让白祖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坚定的信念和规划——报考林业专业!
1985年9月白祖云考取了云南省林业学校,之后,渴求知识的他不满足,继续深造。1997年在西南林学院在职自考专科毕业,学无止境的他,2008年继续努力,在西南林学院函授本科毕业。白祖云在追求知识的路上孜孜不倦,就为了将来用自己的才能、学识回报养育自己的乌蒙大地……
林业学校毕业后,1987年白祖云成为了昭通地区林业勘察设计队的技术员、1993年成为该设计队的助理工程师;1998年成为工程师;2007年成为昭通市林业局木材检查服务总站高级工程师;2012年任昭通市林业局木材检查服务总站站长;2019年3月至今任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站长。
踏遍乌蒙山水,探寻致富之路
白祖云时刻牢记自己是从山村走出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行动派,走出办公室,走出象牙塔,到广阔天地,到各县到各乡镇,到偏僻山乡进行调查、现场指导。
在林业行业工作,要吃常人吃不了的苦,白祖云三十多年来,用脚步丈量了乌蒙山的山山水水。
在盐津的豆沙乡,1987年,19岁的白祖云刚参加工作,正赶上昭通开展第一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一干就是一两个月,在天灵村食堂天天吃包谷饭,洋芋、南瓜叶煮的汤,半个月没有吃过肉。有一天实在忍受不了缺少油荤的饥饿感,就到周围的老乡家买了几个鸡蛋,没有想到,食堂没有油,只能用水煮,总算犒劳了一下胃,解了一次馋。
在大关,白祖云和同事经常早出晚归,早上从天星出发,一边工作,一边往山顶上爬,身体已经透支到了极限,歇下去就没有力气站起来。爬上大山,又累又饿,看到人家户,有意识选择一家大瓦房寄宿,正碰上这家人在吃晚饭,主人热情款待,在昏暗的油灯下,太饿了,吃了两碗米饭,还想再吃,却看到人家是从另一个甑子里舀饭吃,主人吃的是包谷饭。农户家有点米不容易,所以,白祖云忍住饿,不忍再接主人舀过来的饭。饥饿过,才知道单单就是一碗白米饭也是那样香甜,那样有饱腹感,这顿饭让白祖云觉得是今生最好吃的饭,最难忘的情……
永生难忘的饭,让他的理想得到了升华。
在牛栏江边,天色已晚,饥肠辘辘,没有选择,随便敲开一户农户家的门。主人热情款待后,让出了自己的床,但床下是用松树棒棒铺的楼,楼下关着牲口,尽管气味熏人,还可忍受,但蚊子太多,虽小,却很恼人。再热,也只能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再用衣服把自己的头包起来。尽管如此,也难以入眠。尽管这样,全身还是被蚊子叮出大大小小的包。
1989年在巧家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棉纱村地处金沙江边,天气异常炎热,白祖云他们的工作路线是从棉纱村出发,回到巧家营,临行前装上一军用水壶的水不到半小时全部喝光。巧家大山连绵,沟沟壑壑,直上直下地爬山,有时走几公里都难遇到泉水,路还长,便灌上稻田里面的水,半小时再次喝光,一直没有人烟,没有了水源,忍了四五个小时,终于来到半山腰,见到一个水窖,这水不知贮藏了多久!不管是放过粪的稻田水,还是半山腰的水窖水,对于此时的他们,都是救命之水!
彝良小草坝出产世界著名的天麻,它也是农户摆脱贫穷的致富产业。白祖云在这期间担任木材检查站站长和林政稽查队队长。从事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怎样才能既不让农户为了经济利益毁坏森林又要保证脱贫致富?这是白祖云思考,探究的课题。于是,白祖云利用自己林业专家的身份,潜心钻研,加强了对天麻菌材树种选择的研究,缓解了农户毁林种天麻的情况。
竹产业是绥江扶贫攻坚的重点产业,2017年白祖云再到绥江中城镇绍庭调研指导竹产业时,看到当地农户已经能够用当年种下的竹子编织各种工艺品时,作为一个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白祖云,一名共产党员,他幸福感满满——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白祖云感到都是值得的。
国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昭通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昭通地委也提出了“三年消灭宜林荒山,五年达标验收,十年形成支柱产业”的号召,白祖云被借用到昭通地区长江防护林办公室,全程参加了长防一期工程、以工代赈林业建设项目,绿色扶贫工程项目,他深入到60多个乡镇调研、指导,把自己的知识、青春奉献给了林业事业。
1994年,白祖云去家乡水富二溪搞森林资源调查,顶着烈日不断从一个山头爬向另一个山头,白祖云的脸上、额头、脖子、手臂全晒脱皮了,他回到家,母亲看到他又黑又瘦,满脸蜕皮的样子,心疼地抚着他的脸哭了。她的母亲说“没想到你工作了还这么苦!比我们农村人还苦还累!”……他说:“对于他们这样的务林人,夏天满脸蜕皮是常有的情况,我们不能像农民一样,太阳大了就回家,而是早出晚归,要抓气候,越是晴天,越要抓紧上山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白祖云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眷念之情,有着家乡情结的他主动申请挂钩水富,帮助水富发展竹产业。近几年来,他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指导筇竹低效林改造、方竹种植、抚育、采笋等技术,他研究推广的筇竹笋采笋技术,可让农户增收58%。
夏天的水富格外闷热,站着、坐着,湿热的空气都让你淌汗,2020年6月,作为水富竹产业的专家组长,白祖云带着同事顶着烈日爬上大山对出苗率低的苗圃、低效林改造效果不好的地块,寻找原因,提出解决措施,现场进行指导,下山吃午饭已经是下午4点了。
作为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白祖云坚持用事实说话,带领同事深入到水富规划种植的方竹和筇竹改造小班做了百余个样地或样方进行抽查核实和研究。2020年4月自己掏钱购买带壳竹笋进行现场研究,在分级、称重后再进行剥壳,称重,算出每个等级的出笋率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最佳采笋规格,避免了资源浪费。这样用现场得出来的数据告诉农户,科学采笋对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性,让在场的干部、农户感叹、折服。
34年来,白祖云作为一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知道农村日常生活的艰辛,他总是把农户装心中,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
白祖云在任职昭通市林业局能源科技推广站站长和高级工程师期间,深知农户燃料短缺的困难,就主持带领干部职工深入农户对节柴灶进行现场指导、测试、改进,完成节柴灶2.5019万口的改造,达到10分钟内用1市斤烧柴就能烧开10市斤水,节约了能源;还帮助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3904万台,3年来为农民节省支出1.5129亿元,按15年使用寿命,可节省支出7.5645亿元,同时减少木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农村能源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促进了脱贫致富。
白祖云牢记脱贫攻坚使命,亲自撰写通俗易懂的培训讲稿,亲自上台授课,在镇雄对全市业务骨干40余人进行了业务培训。
白祖云常说,只有通过实践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才能有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白祖云还全程参加了长防工程,亲眼见证了荒山披上绿装。岁月更替,昔日的小树苗现在长成参天大树,绿树成荫,干涸的泉眼重新“咕咕”流出清泉……通过长江防护林建设,农户既利用修枝解决了烧柴问题,又在昭通市这块土地上,建起了绿色长廊,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乡村振兴产业挂联中,白祖云也积极开展培训,仅2022年上半年就培训4期,培训人员近94余人次。
林业科技工作者这个职业,要与大山打交道,危险系数太大,经常与危险不期而遇。
白祖云他们去的地方,本身就没有路,但工作地点就在那里,不能绕开,所以上山要随身带着砍刀和花杆等测量工具。在灌木丛中走不出来,就要用砍刀边走边开路,雨天一身湿、一身泥,大山上大雨来了,再大的伞也遮不住的;晴天一身灰、一身汗,走进县城,他们就成了走过路过,最吸引人眼球的另类,大热天还穿着一双反帮皮鞋。如果不是还扛着标志他们身份的花杆,还以为他们是那儿来打工的,不!打工的比他们还穿得干净、整齐。像乞丐?不像,“腹有诗书气自华”,衣着再囧,但精气神还在。
哈,哈,像什么不要紧,县城里的异样眼光,不要紧,农户的致富路上有白祖云他们的身影就足够。“辛苦我一人,造福千万家”!这是白祖云他们的信念!
发扬团队精神,取得骄人成绩
白祖云站长是从基层走出来的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先后担任昭通市林业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
白祖云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健、自律、拼搏、逐渐走向人生最美华章!几十年的勤奋努力获得了众多奖项: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在森林培育、农村能源科技推广、森林草原资源管理、林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先后获得中国林学会劲松奖;被昭通市评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先后两次被省林业厅邀请或聘为省级评审专家参加对昭通市全市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评审;2017—2018年被昭通市直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8月被昭通市人大常委会聘任为立法咨询专家;2022年1月被昭通市命名为第三届“乌蒙工匠”并获得“记功”奖励……
1996年3月,白祖云被昭通地区行署林业局评为林业宣传一等奖;1996年10月,被云南省林业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宣传报道林业重点工程一等奖;2000年5月,被昭通地区以工代赈领导组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昭通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