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作协  书协   美协   摄协   音协   舞协   民协   评协    诗词协    戏剧协

 

学道德模范 创文明昭通|竹韵乡情

作者:昭通文艺网 浏览: 发表时间:2023-06-13 09:38:08

竹韵乡情

□ 黄 静

  对竹的喜爱,是从笋开始。

  三月的大关最娆。就说这春,来就来吧,却偏要滑着雪橇从山顶直奔河谷,再摇摆着一身婀娜的身姿,唱着最好听的本地民谣,从河谷疯到山上,穿梭中,笑声久久回荡,让沉寂了一个冬的大山欢快起来,染绿了树,绽放了花,还催出了地下的笋芽。

  三月的大关更媚。就说这花,开就开吧,却偏有金龟山上百里连片的桃花装点,从山脚粉到坡顶,一个桃花节,招来无数游客,赏花、看戏、吃山茅野菜、品翠华贡茶……特色旅游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硬生生把人的心填满。

  最招人的,还是这竹,媚出了十足的大关味。正是筇竹抽笋拔节的好时节,一根赛着一根,一片贴着一片,赶着劲儿往外冒,破土而出的喜悦,羞答答的神态,背负着脱贫攻坚“一县一品”的发展重任,承载着竹区百姓的希望,踌躇满怀,奋力向上,为打响“乌蒙源生·至尊筇竹”生态品牌,唱好“中国筇竹之乡”产业脱贫的时代赞歌,用自己的方式舒展着,茸茸的外壳内蕴藏着不屈不饶的无穷力量,只为这场春雨,只等这次约会。清冽回甘的“竹根水”养育了大关人,也成就了大关人竹子般的韧性和气节——破土重生,只为初心!

  大关产竹,美在筇竹。这里的高山百姓拥有20.83万亩占全国58%的天然筇竹资源,因是国家三级保护珍稀竹种,颇有身价。于是,三月的春天,便有了最拽的大关人。每天踩着露水进山,伴着月光归来的采笋人在这个季节总是过得充实而满足,三五成群地活跃在林中,吃住全在山上。靠山吃山的他们背着口袋和背箩穿梭于林中,气候好时,穿林而过的阳光斑驳地洒在他们的脸上、身上,不断移动的身体把竹叶摇得沙沙作响,阳光便有了灵性,把采笋人淌满汗水的脸庞晃得生动而喜悦。收获的快感冲淡了劳作的疲惫,愉悦着当下的他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美好。哪怕是雨天,一身汗水一身泥的采笋人照样乐呵呵进山,丝毫不影响心情,将打回的毛竹集中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外进行简单的初加工。经过精心削、剥、煮、漂后的鲜笋喜俏在采笋人心头,一季的劳苦,留下满身的划痕,却让鼓起的腰包撑直了采笋人的背梁,感觉走路也神气了,像带了风一样,拽了!

  刚上市的筇竹笋是大关人走出乡土的乡情,醇厚而浓郁。走亲访友,三五斤的带点,礼轻情重的故乡情怀把大关人质朴、重义、善交、暖心的性情暴露无遗。见面的相互寒暄,话题从竹的栽,到竹的采;从竹的山,到竹的林;从竹的笋,到竹的吃;从竹的形,到竹的韵;从竹的历史,到竹的文化……满腹经纶,满脸自得,侃侃而谈中,宣泄着大关人的骄傲,更自信了贫困山区大关人的心。返璞归真的生活时尚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乡间的绿水青山正吸引着人们心灵的自然回归。上了台面的竹和笋,唤醒了这座建在半山腰上的小城记忆,空气中弥漫的笋香是大关人抹不掉的乡愁,挥不走的念想,深深地印在脑中,挂在心上。葱翠隽秀的竹林、绕山而回的溪流、云雾缭绕的村寨、淳朴本真的百姓……远离喧嚣的小城平静了大关人浮躁的性情,茶马古道上醇厚的历史熏染着小城的气质,提升了小城的品味,越发让附庸风雅的大关人添了底气,感觉说话也硬朗了,娓娓道来中尽是故事。

  竹的美,美在工艺,犹以筇竹为甚。植株刚劲拔健,竹节畸形美观,竹叶飘逸洒脱的筇竹形美,神更美。因竹材抗腐耐虫,是制作手杖、日常用品用具、装饰品、高端工艺品的最佳原材料,产品也倍受人们青睐。为使竹产业得到有序的开发利用,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真正成为大关人的致富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与西南林大友好合作,联合组建了筇竹研究院,并聘请西南林大董文渊教授组成专家团队,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论证,科学编制了《大关县“一县一品”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充分挖掘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金凤凰”,使全国唯一研究开发圆竹家具及工艺品的杭州所氏竹业有限公司落地大关,利用筇竹特有的材质与外形成功研发出圆竹家具等高端产品,因美观大方、奇形雅致在第二届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并被国际竹藤组织作为精美工艺品永久收藏。在匠人手中有了灵魂的筇竹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千亩茶山、万亩竹海”,这是大关人眼中的希望,心中的梦想,打上地理标签的筇竹为穷怕了的大关人长了志气,添了信心,还讲究了大关人的生活。东坡先生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傍竹而居的大关人,最能领悟诗中雅趣,也更喜竹“未出土时尚有节,入云霄处仍虚心”的高尚情怀。抬眼见山的大关人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以生态扶贫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绿色青山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板桥先生对竹的喜爱,也正是大关人的精神所在和气魄担当。

  楚楚笋尖盼春归,翩翩竹影伴人醉。竹得我欢心,我为竹当歌,纵然隔着岁月烟层,你在哪儿,我在哪儿,是大关人牵绕不断的乡魂,再远,总会有归处。

  故乡有竹,竹美人和!

 

  作者简介:黄静,大关县政协副主席、妇联主席,有作品在《昭通文学》等刊物发表。

 

   【责任编辑 吴明标】


 

 

    址:昭通市昭阳区珠泉路175号58

 

 

 

    话:0870-2159870

 

 

 

    邮箱ztswyw@126.com

 

版权所有:昭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滇ICP备1900688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0202000126号